窝窝头是哈尔滨玉米面中插手白面、黄豆面等构成用杂粮制成的面粉的蒸制品,在明清时叫窝窝,清末民初才起初叫窝窝头。“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,偏要吃蒸酸菜窝窝头”,这是我省草野的一句习惯用语,趣味是有好日子不去过,却偏要找着忍苦受穷受累。这句俗语也心中隐含着无限羞愧着另一层趣味,哈尔滨玉米面在古时的山西,小米、面条加蔬菜做成的“和子饭”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上等饭食,而用粗粮做成的粗糙松散的“窝窝头”仅是充饥的粮食,其酸甜苦辣是没法和“和子饭”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。
然而,哈尔滨玉米面即是这山西人眼里最不起眼的窝窝头,从前是慈禧太后的救命粮。1900年8月14日,是北京史实上永恒不能忘却的日子。这整天,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。当时,慈禧太后逃往西安,刚入境山西,就饥肠辘辘。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,慈禧见到一个逃难者正在啃窝窝,就拿了一个吃起来,备觉幸福。问何物,答:“玉米面做的窝窝”。慈禧说,此是进山西吃的口,就叫窝窝头吧,趣味是个领头的食物(张寿臣《窝头论》)。慈禧到乔家大院时,乔致庸以八碗八碟古代指迎接皇帝,哈尔滨玉米面最终一道主食,为其上了困难民众吃的菜窝窝。《中国历代王朝御膳宏伟的景象》登录,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,御厨做了几个,老佛爷食不下咽,怒杀厨子。厥后老厨师们精心研制,做成口感类似栗子粉的小窝头,慈禧吃得上口,说:“总算吃到其时的窝头了。”于是栗子面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,进而成为风靡北京城的宫庭小吃。
哈尔滨玉米面旧社会,困难民众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,有这么一副春联 “别家过年二上八下;我家庆贺年九外一中”(《清末民国讽喻联集》),个中的二上八下,指包饺子,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,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,亲自吃窝头。贫民家平素里吃的多是 “糠面窝窝”“草籽窝窝”,还有的要搀杂野菜充饥。新华夏成立后经济恢复,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。再好的东西,也经不住天天吃,随便吃伤对某事的兴趣。老百姓想办法变换奥妙,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,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、菜窝窝。